觀世音菩薩
觀世音菩薩,梵名 Avalokitesvara,音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。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愿之菩薩。又作光世音菩薩、觀自在菩薩、觀世自在菩薩、觀世音自在菩薩、現音聲菩薩、闚音菩薩。略稱觀音菩薩。別稱救世菩薩、蓮華手菩薩、圓通大士。另一梵名為 Aryāvalokitesvara,音譯阿唎耶跋盧枳羝鑠筏囉,為圣觀世音之義。觀世音菩薩單從字面解釋就是“觀察(世間眾生的)聲音”的菩薩,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。他相貌端莊慈祥,經常手持楊柳淨瓶,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,大慈大悲,普救世間疾苦。當人們遇到災難時,只要念其名號,他便前往救度,所以稱“觀世音”。在佛教中,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,同大勢至菩薩一起,為阿彌陀佛身邊的左右脅侍,并稱“西方三圣”。觀世音菩薩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輔施教化,即以西方淨土為此菩薩之本住處。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,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,故稱觀世音菩薩。又因其于理事無礙之境,觀達自在,故稱觀自在菩薩。在民間信仰中,觀世音菩薩位居各大菩薩之首,是佛教信徒最崇拜的菩薩,在世界范圍內擁有信徒最多,影響最大。
觀世音菩薩代表眾生心靈最深處的內在覺性,他不僅僅是來觀照他人的音,更是讓每個人觀照自己的音。如果能覺察到自己內在的覺性時,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。在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,觀世音菩薩以“慈悲”著稱。“悲”代表偉大的母愛,悲能拔苦,將眾生從世間痛苦中解脫出來;“慈”代表廣博的父愛,慈能予樂,給予眾生法喜快樂。以一切眾生為救拔對象,拔苦予樂,實為“大慈大悲”。
觀世音菩薩,于久遠前早已成佛,號正法明如來,依于本誓,特現大悲菩薩,倒駕慈航,與大勢至菩薩,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手,輔助阿彌陀佛,教化眾生。釋迦牟尼佛于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中告訴我們:觀世音菩薩為了安樂一切眾生,成就一切眾生道業故,仍然示現為菩薩,我們應當常常供養觀世音菩薩,專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可以得無量福,滅無量罪,臨命終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《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說: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?!乖诜Q念觀世音菩薩圣號時,須心口合一,才能感應道交。同時更應學習觀世音菩薩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的精神,并發大愿,去貪瞋癡,不生煩惱,常無懈怠,恒求善事,利益一切眾生,才是真正禮敬觀世音菩薩。菩薩為什么能慈航普渡,久住世間教化眾生而不覺得疲倦呢?主要是因為菩薩「不忍圣教衰,不忍眾生苦」,因此生起大悲心,回入于大乘。菩薩不以二乘的有余涅槃為滿足,而能發起「回小向大」的勇猛精進愿行,不畏眾生難度,不懼佛道長遠,心如金剛磐石,住于菩薩本愿。所謂「菩薩本愿」,就是愿意承擔眾生的苦難,而且不舍棄一切眾生,猶如孝子對父母的愛敬一般。菩薩為了利益眾生,沒有一念為己之心,他不樂求世間的種種欲樂,卻是無苦不經;既樂求無上佛果,同時又兼修利他之行,因此所經的時劫不可限量。由于菩薩度眾不求報償,無怨無悔;知恩報恩,不懷怨結;視人如佛,怨親平等;自他一如,無我度生,故能精進不懈,入不退轉。「不退轉」是菩薩「普化群迷入慧海,度諸有情趣覺岸」的利器,也是眾生成佛不可缺少的動力。因為在漫長的佛道上,所謂「發心容易,恒常心難持」,有些人興致勃勃的發心學佛,但是禁不起境界的考驗,只要受到一點挫折就退失道心,稍微受到一些傷害就灰心喪志,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說:「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學佛三年,佛往西天?!惯@都說明:佛道長遠,若無恒常心,則露水道心終難成就佛果。因此,學佛除了要發大心之外,更要持之以恒,就如菩薩永為苦海舟航一樣。學佛不但要發恒常心,還要能「不忘初心」,同時更要作眾生的「不請之友」。「不請之友」就是要主動,要有「自告奮勇」、「舍我其誰」、「直下承擔」的發心。一般人做事都是要人請托才肯幫忙,其實真正有慈悲喜舍心的人,當別人有任何需要的時候,不用請,都會主動幫助。如《維摩經》所說「眾人不請,友而安之」,無論對親友或社會、國家,都能常做「不請之友」,這就是菩薩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精神。中國的法顯大師到天竺求法、玄奘大師發心西行取經,乃至東渡日本傳法的鑒真大師,他們都是愿做眾生的「不請之友」,因此才能完成艱巨的任務。佛教里的諸佛菩薩,都是眾生的「不請之友」,因為佛菩薩救度眾生,并非因應眾生祈請,乃是大慈悲心感應而親往賜予善法,所以對眾生而言,他們都是「不請之友」。
信仰觀音菩薩的民風盛行,一部分也很可能得益于玄奘法師所譯《心經》。全經僅二百六十馀字,精確簡練,文風優美,在漢譯佛經中具有代表性,為文字般若的經典之作。古往今來,上至耆老、下至頑童,人人皆可隨口誦出: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……”另一部分原因應得益于“淨土宗”的普及,人們希望由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接引,往生西方極樂淨土。一時間,在中原大地“家家阿彌陀,戶戶觀世音”。觀世音菩薩之信仰始自印度、西域,后傳至中國內地、西藏、南海、日本等地,故有關觀世音之記載甚多。且其真言(六字大明咒)至今尚廣傳。自西晉竺法護之《正法華經》譯出后,中國內地亦大興觀世音之信仰,有關著作亦頗多。自北魏以后,造觀世音像之風益盛,今大同、龍門、駝山等地存有遺品甚多。隋唐以后,隨著密教之傳入,諸種觀世音像亦被造立,如敦煌千佛洞之菩薩像,觀世音像即居大半。又以元魏孫敬德之《高王觀音經》為始,《觀世音菩薩救苦經》、《觀世音十大愿經》、《觀世音三昧經》等諸經亦陸續出現。相傳其顯靈說法之道場在我國浙江普陀山。據稱其生日為陰歷二月十九日,出家日為九月十九日,成道日為六月十九日?!才f華嚴經卷五十一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、大佛頂首愣嚴經卷六、大寶積經卷八十二、卷一○○、悲華經卷三、人日經卷一具緣品、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、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、陀羅尼集經卷五、大智度論卷二十六、卷三十、卷三十四、瑜伽師地論卷七、法華經文句卷十下、法華義記卷八、注維摩詰經卷一、般若心經幽贊卷上、大日經疏卷五、三部秘釋、大唐西域記卷三、玄應音義卷五、法苑珠林卷十七〕
《妙法蓮華經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中記述,佛對無盡意菩薩詳述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、十四種無畏、三十二種應化身等種種功德。又作光世音菩薩、觀自在菩薩等,于過去世早已成佛,號“正法明如來”。在諸多佛典中,《法華經·普門品》詳盡介紹了觀世音菩薩的出處。
觀世音菩薩,誓愿弘深,慈悲廣大,隨類現身,尋聲救苦。當人們遇到災難時,只要念其名號,他便前往救度。所以“循聲救苦”是觀世音菩薩最大的特點?!斗ㄈA經》上記述:“佛告無盡意菩薩,善男子,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使皆得解脫?!睘楹沃T多佛經中只強調觀世音菩薩具備“循聲救苦”的特點呢。據《愣嚴經》所載,觀世音菩薩自述依音聲而證得“耳根圓融”的修法。文殊菩薩偈曰:“……我今白世尊,佛出娑婆界,此方真教體,清靜在音聞,欲取三摩提,實以聞中人……”此段經文闡述,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,想要尋求達到離苦而解脫的究竟法門,最方便行觀世音菩薩“耳根圓融”的修法。
《法華經》是釋迦牟尼佛晚年于王舍城靈鷲山所說,為大乘佛教經典之一。說一乘圓教,表清淨了義,究竟圓滿,微妙無上,屬于開全顯實的圓融教法,大小無異,顯密圓融,闡述人人皆可成佛之“一乘”了義。在《五時教判》中,屬于法華、涅磐之最后一時。因此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,明示不分貧富貴賤,眾生皆可成佛,所以《法華經》也被譽為“經中之王”?!斗ㄈA經》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詳說此菩薩于娑婆世界利益眾生之事,謂受苦眾生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令得解脫;若有所求,亦皆令得;又能示現佛身、比丘身、優婆塞身、天身、夜叉身等,以攝化眾生。將“普門品觀世音”置于觀音部分之首,也顯示人們對于觀世音菩薩出處于《法華經》的認定;甚至某些宗派僅以唱念此《普門品》為專修,其本意也與淨土宗一心稱念“阿彌陀佛”無異?!耙恍姆Q念”或“一心唱念”目的重在“一心”,“自性真心”只有“一”,除此無他,而“唱”或“念”皆為到達此“一心”境界的眾多輔助方法之一。
《華嚴經探玄記》第十九章中記載:“印度名速多羅山,此無正譯;以意譯之,則名小樹夢莊嚴山、普陀落、或補陀落伽?!币驗橛^世音菩薩經常于此説法度生,所以這里成為其淨土道場。東方人普遍信仰觀世音菩薩,所以東方到處都有“補陀落”。印度的南部,中國浙江的舟山群島,西藏的布達拉宮,此外中國熱河承德的補陀落寺,日本紀伊的補陀落,下野的日光島,還有朝鮮的洛山,都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。位于中國舟山群島的普陀山素有“海天佛國”、“南海勝境”之稱,是世界性的佛教圣地,其宗教活動可追溯于秦。至唐朝,海上“絲綢之路”的興起,促進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,并迅速成為漢傳佛教中心,并傳至東南亞、日、韓等國。至清末,全山已形成三大寺,八十八座禪院,一百二十八閑茅蓬,僧眾數千。其中寺院無論大小,皆虔誠供奉觀世音菩薩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觀音之鄉”。
中國有句古話: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”。其實,只要是有人信奉觀世音菩薩的地方都是觀音菩薩的道場。道場的莊嚴并不在于華麗的裝飾和宏偉的建筑,“即心即道場”,一念心清靜則可現十方寶剎。至于各處諸多的“佛教圣地”,也無非是為眾生提供的“借假修真”的機緣。但愿人人心中有道場,天下處處“普陀落”。
顯教“四大菩薩”中有三位(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音菩薩)皆示現“在家相”,除了為表達菩薩道“悲智雙運”、“隨順眾生”的特點,也恰恰暗合六祖大師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”的開示。佛法是說給尚未成佛的眾生的,所以修行人是要經過俗事的磨練和考驗,也只有在俗事中才更容易體悟佛法的真諦。
觀世音菩薩為度化六道眾生變化六種身。即為六觀音,六觀音有二種:一種:一、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,二、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,三、師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,四、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羅道三障,五、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,六、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。一種:一、千手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,二、圣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,三、馬頭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,四、十一面觀世音破阿修羅道三障,五、準胝觀世音破人道三障,六、如意輪觀世音破天道三障。大悲等六觀音為天臺之義立。《摩訶止觀》曰:“大悲觀世音破地獄道三障,此道苦最重,宜用大悲。大慈觀世音破餓鬼道三障,此道饑渴,宜用大慈。師子無畏觀世音破畜生道三障,獸王威猛,宜用無畏。大光普照觀世音破阿修道三障,其道猜忌嫉疑,宜用普照。天人丈夫觀世音破人道三障,人道有事理,事伏憍慢稱天人,理則見佛性,稱丈夫。大梵深遠觀世音破天道三障,梵是天王,標王得臣?!保ㄈ险呋髽I苦)?;蛑^天臺引用陀羅尼雜咒,《案陀羅尼雜集》七曰:“吉祥神咒,南無觀世音,能施無畏力,一切和雅音,勇猛師子音,大梵清凈音,大慈妙法音,天人大丈夫,能施眾生樂,滅除無明使,濟度生死海?!陛^諸今之六名,無大悲及大光普照,多和雅,且無對破六道苦之明文?;蛑^系引《七佛八菩薩神咒經》一所:“南無觀世音,師子無畏音,大慈柔軟音,大梵清凈音,大光普照音,天人丈夫音,能施眾生樂,濟度生死岸?!比皇莾H為五觀音,無大悲,且無對于六道之文??蓻Q為天臺之義立也。迨千手等六觀音,盛傳于密部,遂見種種之觀音,密教之徒,舉此六觀音,附于止觀之文?;蜓蕴频厘洹读纸涷炗洝分辛写肆^音,然未得此本,不能詳之。一說,千手等六觀音,與大悲等六觀音相配,出于唐密真言宗。二種之六觀音及六道之分配如圖。古德之頌曰:“大悲千地獄,大慈正餓鬼,師子馬頭畜,大光面修羅,天人準泥人,大梵如意天?!逼渲械诙ビ^音為觀音菩薩之正體,無千手馬頭等異相,故但謂之圣觀音,又云正觀音。新曰圣觀自在菩薩(又作正),是乃《法華經·普門品》所說之觀音,胎藏界右方蓮華部之部主是也。胎藏界中總有四觀音:一為中臺八葉院之觀音,二為觀音院之觀音,三為釋迦院之觀音,四為文殊院之觀音。皆圣觀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