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三觀音~合掌觀音
〝合掌觀音〞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九尊。〝應身相〞為合掌觀音的〝化身相〞是〝婆羅門身和阿修羅身〞的示現?!镀臻T品》曰:「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,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;應以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喉羅伽、人、非人等身得度者,即現之而為說法?!勾似兴_為立像,以其虛(空)心合掌之故,稱為合掌觀音。據《法華經卷七·普門品》載,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,而隨緣示現三十三身,其中之婆羅門身,即配當于此合掌觀音。合掌觀音法相,即站立在大蓮華之上,雙手作合掌之手勢,合掌又作合十,以表觀世音菩薩之蓮華力與慈視眾生。
「合掌觀音」表《普門品》中三十三像之「婆羅門身」。婆羅門教是印度以階級分別,發展的古代宗教,信仰諸神可得幸福。史傳所載很多階次等佛弟子,都出自婆羅門種族。
婆羅門為古代印度,四姓中之最上等位,僧侶、學者階級,自認為高知識種姓,最優秀的人類。一輩子分四期:
一、梵行期:八歲即隨師長學習宗教知識。
二、家住期:返家結婚生子,祭祖靈,經營俗家事業。
三、林棲期:年老將家產讓給孩子,自己居住樹林修苦行,專心思維入宗教生活。
四、遁世期:廣游四方過化緣乞食,如遇夏天雨季,三個月禁止外出,以免踏殺草木小蟲,而聚居一處,禪坐修學,接受供養。
婆羅門學梵天之法,自稱由梵天之口而生,是四姓中之最殊勝者,修習清淨離欲之法,志求住于無垢清淨,得生梵天而故有此稱。
合掌觀音雙掌合十在心窩處,代表著十方法界在心頭,十方法界有佛道、善道、惡道,您將往何處去?由自己來選擇決定。學佛、學法一定要下功夫,努力不懈,朝向目標邁進。佛陀六年苦行后,于菩提樹下證悟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給后學者尊貴的啟示。學佛修行非一朝一夕能獲得成就,但憑自己用了多少心思,下了多少功力而定。
合掌: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圣之手,左手為不淨之手,而有分別使用兩手的習慣,若雙手合而為一,則是人類神圣面與不淨面之合一,故藉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的面目。般若心經中之「不垢不淨」即為此意。
合掌本為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拜方法,佛教續沿用之。此外在大日經疏卷十三中,合掌還分有十二合掌。即:
一、堅實心合掌:即合二掌,掌中心無空虛,十指端之間稍微分開。
二、虛心合掌:又稱空心合掌,即指頭相齊相合,兩掌中間稍相離掌心呈虛空狀。
三、未敷蓮華合掌:呈現蓮華未開而將開之形狀,二掌相合而掌中稍為分開程穹隆狀,似蓮華未開之形狀。
四、初割蓮華合掌:譯為初割蓮合掌,此掌形式先呈未敷蓮華合掌,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)依次為小指、無明指、中指、時指、母指之異稱。合十指掌內虛空,稍穹隆狀,將水火風三指稍離,如蓮華初開狀。
五、顯露合掌:即兩手并排,二地(無明指)相附靠著,掌心向上。
六、持水合掌:兩掌向上并仰,手指頭稍彎曲相靠僅二空(二拇指)支撐于二風(二食指)側邊,如雙手合著捧取。(掬水狀)
七、歸命合掌:又稱金剛合掌,信心堅固之印相,系左右十指頭相互交叉,右手之五指置于左手五指上,右掌表示佛界,左掌表示眾生界,意表眾生歸入佛界之意。
八、反叉合掌:兩手背相合著,十指頭交叉。
九、反嵴背互相著合掌:仰右手、俯左手、兩手背相著。
十、橫柱指合掌:合掌之時二手仰掌,兩手中指、指頭微曲互接。
十一、覆手向下合掌:覆兩掌,二拇指相并,二中指指頭相觸接。
十二、覆手合掌:覆兩掌,兩拇指并接,十指頭皆向外。以上十二種合掌,各具有深秘之意義。
不論宗教信奉類別,合掌拜拜代表了無限誠志恭敬的意義,愿望于尊前,虔誠之表達。觀世音菩薩合掌姿勢,警世眾生聚善積德。
典故:
所謂的婆羅門,現稱為「淨修士」,亦即古印度四種姓之一。佛教創立后,將婆羅門教派,視為外道,說它妄稱自己乃梵天后裔。云何如此說法?因此教見佛教日益精進,心中妒忌,即設法謗佛、制造矛盾和危機,以達分化之目的。
先有戰遮少女,以木盆偽裝孕婦,混入祇園精舍,在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上,謗佛通奸。彼時,諸圣眾聞言,一座皆驚,而世尊卻威嚴不動。就在此時,戰遮女懷中的木盆脫落下來,掉落地面、惡毒的計策方被揭穿。婆羅門教,見一計不成,反生一計。命其教中一名年輕貌美的少女孫馱利,經常穿梭于祇園精舍,再命人將孫馱利殺害,埋于精舍附近,然后向官府告密。官府果然在精舍附近發現死者的尸首。外道藉此謗佛。眾圣者茫然。
佛祖知道此事,只派了一位比丘,到街上宣示因果報應理念,使眾圣者確認正道不懼考驗,果然不久之后,殺害孫馱利的兇手,在一次飲宴上,自暴其惡,終得果報。因此舍衛城的外道,普受人民的排斥。佛的名望,則大幅上揚。然而,若有人欲改邪歸正,達妄即真,合掌觀音則會現示婆羅門身,為其說世智調攝自居之法。
據《高僧傳·三集》載云:「宋義寂法師,俗姓胡,溫州人,講諸經論。并著疏注,住于四明育王寺。曾夢登國清寺上方,有寶莊嚴幢幡、寶座,上題書曰文殊臺。設有欄楯橫隔,不得其門而入。不一會,忽見觀音菩薩,從佛殿內緩步出來相迎。此時,漸覺自身已與觀音身泯合不分。因而驚醒。從此,廣說佛法,倍感殊勝?!?/p>
《高僧傳·初集》亦云:「宋釋求那跋陀羅,元嘉年中東游,欲講華嚴經,以未能通曉華語而自責。因之求禱于觀音菩薩,以求冥應。忽夢神人持劍,摸其首級。豁然開竅,自此華語無不通曉。聞其說法者,無不嘆服?!?/p>
贊偈:
禮敬合掌觀世音,耳根圓通法門開;清凈寶覺徧含容,普令解脫越苦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