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三觀音~普悲觀音
〝普悲觀音〞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七尊。〝應身相〞為普悲觀音的〝化身相〞是〝大自在天身和夜叉身〞的示現?!钙毡挂饧雌毡槭┙o眾生慈悲。大自在天乃三界之最高神,以其威德殊勝,而配以觀音平等普遍之慈悲,故稱普悲觀音,又稱普慈觀音。《妙法蓮華經卷七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經文中之「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。」而顯現的形象表徵。此尊法相,著天衣,胸前瓔珞嚴飾,頂上玉冠,中有化佛。雙手執天衣,垂于前方。站立在群山岳之上,自最高峰上往下觀察世間。代表普悲觀音的悲憫、慈愛普及于一切眾生。其救度眾生之心,永不退轉之意。
「普悲觀音」表《普門品》中三十三像之「大自在天身」?!复笞栽凇辜茨︴凳琢_,其居住之地,在色界頂端。是三界最高之神,德威殊勝。此天也是一切造諸萬物,降禍賜福的主宰者,掌管暴風雷電。凡是人間所受的苦樂悲喜,都與此天之苦樂悲喜交互一致。此天高興時,一切眾生均得安樂。此天憍慢好爭論,發瞋怒時,則眾魔群現,國土荒亂,起暴風雷電,殺傷人畜,損傷草木,一切眾生均隨其受苦。若世界毀滅,萬物將歸入「大自在天」中。大自在天眾,傲慢自大好爭論,「逮圣多羅母」于夢中為其受記后,才懊惱覺悟先前為非不是,皈依佛教,以吉祥神出現。此天亦有救護治療眾生之性格,造就千種藥草為人畜治療疾病,而受到崇敬。
「自在」也可以說任何行動,不受規范約束,凡事隨著自己的看法意見去做。但,自由自在也會造成傲慢自大,以為了不起沒有人能比得上而自毫,傷了本身德福。菩薩止「惡、妄念、散亂」,意志堅定,所修之善根得大自在,求道求覺,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。
觀世音菩薩視眾生猶如赤子,看待眾生一律平等,見眾生,身苦、心苦,視為自己的苦,感同身受衍生擴至對眾生的慈愛與悲愍。本二十七相贊嘆觀世音菩薩自他利益,救度眾生之心與其神威功德。諸佛、菩薩慈悲喜舍,四無量心,普度眾生,造無量緣、無量福、無量果。
若修行之人住于〝慈〞無量定,以墾切勤淨之心到處仔細的察看,六道世界與四生等類一切有情。行者住于〝悲〞無量定,以慈悲體恤之心,四處觀看六道四生之有情,沉沒于生死苦海,不悟自心,不加思索起分別,產生種種煩惱。修行人住于大〝喜〞無量定,以清淨心到處觀察六道四生的眾生,原本自性清淨如蓮華不染塵垢。修行者將心安住于〝舍〞無量定,以平等心遍觀六道四生的眾生,皆離我、我所、皆不可得,保持于法平等,本性不生,所修之功德與菩薩同等。
菩薩善良的心相應一切意念行為,包含『信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精進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』。
信:佛法大海、信則能入、智者能度。不懷疑,使心清淨。
慚:菩薩自己不造罪,自心中感覺羞恥,尊重自身,尊敬有德之人。
愧:對自己所造的過失,羞恥覺得愧疚不安。
無貪:于情欲、財欲中,不貪不著,不愛不樂,在順境中不貪染。
無瞋:在逆境中無恚怒之差別,對一切眾生不生怨恨。
無癡:對諸法事物明了,不沉迷、不作空想,是無量善法之根本。
精進:不懈怠的努力精進,修善斷惡,去染轉淨之修行過程。
輕安:使身心舒適安穩,修習能持續進行。
不放逸:杜絕諸惡,集中心力在修善的行為。
行舍:使身心舍離執著,諸法之念而居于寂靜平等。
不害:萬物生命皆為一體,不殺害生物,不破壞惱怒他人。
典故: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·入法界品》卷三十九之十記載曰:「善財童子得此解脫已,心生歡喜,合掌向喜目觀察眾生夜神,以偈贊曰:法身恆寂靜,清淨無二相;為化眾生故,示現種種形于諸蘊界處,未曾有所著;示行及色身,調伏一切眾。不著內外法,已度生死海;而現種種身,住于諸有界。遠離諸分別,戲論所不動;為著妄想者,弘宣十力法。一心住三昧,無量劫不動;毛孔出化云,供養十方佛。得佛方便力,念念無邊際;示現種種身,普攝諸群生。了知諸有海,種種業莊嚴;為說無礙法,示現世間相。爾時善財童子說此頌已。眾皆同聲贊嘆?!?/p>
由此段經文看來,觀音菩薩為普遍施給眾生無上妙樂之法,在各種不同的時空里,會以各種不同的形象,來救度一切眾生。
贊偈:
寶光普悲觀世音,妙相慈顏淨端嚴;圓明照徹三有海,大自在天圣威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