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丰资本,股市资金杠杆,炒股配资股票,配资在线炒股配资

三十三觀音~蛤蜊觀音

2018-06-19
瀏覽次數:29 次
返回列表

  〝蛤蜊觀音〞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二十五尊。〝應身相〞為蛤蜊觀音的〝化身相〞是〝天身和菩薩身〞的示現。蛤蜊觀音,乃起源于唐朝之信仰,佛經典籍中,無此記載。此尊著天衣,首戴寶冠,冠中化佛,瓔珞嚴飾,居于兩扇蛤蜊殼中,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。以其坐于蛤蜊中,故有蛤蜊觀音之稱。據《佛祖統紀卷四十二·唐文宗開成元年條》記載:「唐文宗食蛤蜊,有閉而不開者,乃焚香禱之,蛤蜊忽變現菩薩之形,帝乃詔終南山惟政禪師問此因由,后并詔告天下寺院立觀音像。」此為蛤蜊觀音信仰之濫觴。普遍為漁民所崇信。


  「蛤蜊觀音」示現蛤蜊中,表觀音三十三身中之「菩薩身」。菩薩自初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布施、忍辱等六度,其間必須歷經各階位,累積一切修行功德,才可到達佛國。菩薩身有兩種:「一者生死肉身。二者法性生身。」〝生死肉身〞在未證法性生身之前,仍是凡夫,滯于貪、瞋、癡等心思,逗留三界造善惡之業。此業為因,眾生迷惑于所向,執著而不離,無懼于生死輪回。菩薩身之二者〝法性生身〞。菩薩斷諸煩惱,證得無生法性,舍棄三界生死肉身,受不生不死之報。


  菩薩譯為「覺有情」,以「智」上求佛果,以「悲」下化眾生,修諸波羅蜜行,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,自利利他,二行圓滿的大圣人。大慈心與大悲心是菩薩所具有的二心。


  「慈」─仁愛和善與樂之心。菩薩愛念一切眾生,隨眾生所需求而利益之。


  「悲」─悲天愍人救苦之心。菩薩愍念一切眾生,常懷悲心救濟另以脫苦。


  悲智雙運、萬行具足,故得自在的菩薩,了脫生死,成就法身慧命,度化眾生順應時機示現,不究外表容貌,生命長、壽命短,皆心無掛礙。


  菩薩度眾生,以大悲心隨同等類去出世受生,利益一切處,在天人的宮殿不以為樂,進入黑暗的地獄不以為苦,去留無礙。菩薩起利生之心,隨愿度眾,平等無礙。因經歷之廣,果報殊勝,所需一切物資,不用費心謀求,自然齊全不缺乏?,F神通、說妙法,入禪定、修苦行度化眾生,菩薩皆隨順,從不會感受到任何阻礙。


  從以上我們知道,大慈大悲菩薩者,行世處事,都是平等清淨,自在無礙。


  菩薩之十種身相:


  一、平等心:于一切眾生不起怨親等差別。


  二、清淨身:不住聲香味觸法,遠離煩惱執著,不生疑惑。


  三、無盡身:離諸貪瞋得勝定力。


  四、善修身:勤習菩提分、覺支,追求智慧,進入涅槃。


  五、法性身:觀諸圣諦真實不虛之理,遠離煩惱垢染。


  六、不可覺知身:觀緣起之理,遠離覺觀。覺觀是啟發言語之因,離覺觀之心,則無言語。


  七、不思議身:應眾生之能力素質,以巧妙安排接近攝取教化,并行于六波羅蜜中,功德究竟圓滿。


  八、寂靜身:離諸煩惱、錯誤無意義之言語。


  九、虛空身:菩薩身相無盡,示現無數遍一切處。


  十、妙智身:菩薩得知一切諸法皆空,世俗常識皆假,離性離相,不執空不執有,空有圓融示種種法義,無量方便隨諸眾生,所應得解。


  菩薩道是成佛之因,成佛是菩薩道之果,欲成佛,必先修行菩薩道。蛤蜊觀音示現「菩薩身」即修六度萬行,圓滿自利利他,自度度他,成就佛果之道。


  典故:


  《普陀山志》、《高僧傳·三集》、《觀音慈林集》卷下載:「唐文宗一向極好喜食蛤蜊,沿海地方一些貪官污吏以進貢為口實,大加收括民財,于是乘此機會榨取勞力,圖利豪奪。人民不勝其擾,苦不堪言,怨聲載道。觀音聞知后為解救眾生,變為蛤蜊,示現于皇宮的廚房。一日,御廚在挑選漁民所進貢的蛤蜊當中,發現其中有只蛤蜊特別肥大,但使盡各種方法,都無法噼開。于是,透過御廚總監,將此巨蛤,呈獻予皇帝,并如實稟報。唐文宗和滿朝大臣,皆感訝異,有人不信,當場以手掰之,以劍砍之,或刀噼之…用盡力氣,絞盡腦汁,皆徒勞無功,只好放棄。文宗皇帝因此更加好奇,急召來恆正禪師問之。恆正禪師,端視了一會兒,便請皇帝,以手扣之。說也奇怪,當文宗接過巨蛤,只用手指輕輕彈扣,那巨蛤竟然自動張開,并從蛤殼里,放射出萬道光彩。文宗和大臣們,急仔細端詳,赫然發現巨蛤當中,有尊觀音菩薩梵相。君臣皆同聲贊嘆菩薩妙相莊嚴,清淨自在。皇帝立刻命人以金飾檀香盒,將觀音像收藏起來。然后向終南山恆正禪師問其緣由。


  禪師回答說:「這是菩薩欲開啟圣上智慧,增加圣上侍奉菩薩之信心,以節用愛人也。佛經上說,應以菩薩身得度者,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。今天果然印證了這段經文?!?/p>


  文宗皇帝說:「朕雖見菩薩身矣,但未聞其對朕開示,禪師對此有何解釋?」


  禪師答說:「暫不解釋。但愿聞陛下信否?」


  帝即答說:「事實俱在,焉敢不信?!?/p>


  禪師說:「既然如此,陛下已聞其說法矣!」


  文宗皇帝聞言,乃知觀音化現教示,大悅,即時開悟。于是起誓,即下旨停罷貢蛤蜊,永戒食蛤,并下詔天下各寺院,建觀音殿,奉立觀音像。此后,東南沿海地區漁民,不再為進貢蛤蜊,而深受其害也。從此,沿海區漁民百姓,亦額手稱慶,家家奉供觀音像,稱之為「蛤蜊觀音」。」


  有人認為,蛤蜊觀音是源自《原化記》中的「白田螺」故事傳記,演變而成的。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說,唐代常州義興縣有位名叫吳堪的小吏。自幼雙親早逝,也無親人,獨自住在荊溪旁。吳堪甚喜荊溪的清澈,為防止雜物侵入清溪,便在上游處,做了一道柵欄。每天從衙門回家,一定會到該處,清除臟亂。有一天,他在柵欄旁,撿到一只白色的大田螺,就將祂帶回家,置放于大水缸中飼養。第二天,吳堪回到家里,看見桌上已擺好飯菜,起初認為是鄰人所為。但連續數日,皆是如此。他就到鄰家致以謝意,可是左鄰右舍,卻不肯承認。使他如墮入五里霧中。翌日,吳堪假意出門,卻又悄悄潛回住家附近,想一探究竟。此時,從水缸中,忽然出現一位美女,她東張西望,見四下無人,方從缸中出來,為吳堪整理家務,并親自下廚,準備飯菜。吳堪又驚又喜,情不自禁,破門而入。那美女見到吳堪,并不驚恐,反而落落大方地向他行禮,說「妾乃河神派來服侍你的,河神對你每天清理荊溪之事,甚為寬慰,知你沒錢娶妻,所以令我前來與你結成連理?!褂谑?,他們就成為正式夫妻。男歡女愛,羨煞了不少人。吳堪娶了大美人的事,很快傳到了義興縣縣令的耳里。縣令是位好色之徒,聽說吳堪的妻子,是位大美人,因此起了色心,三番兩次地刁難吳堪,以逼迫他讓出妻子。但卻為白田螺所化的美女,一一破解。最后,白田螺施展法力,重重懲罰了縣令。即與吳堪雙雙消失世間,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去向。


  中國沿海地區,也流傳類似相同的故事。其大意說,從前有位漁夫,在海邊拾獲一個蛤蜊,便將它帶回家中。放于水缸飼養。從此,漁夫每天捕魚回家,飯桌上已擺好熱騰騰的飯菜,而感到百思不解。忍不住好奇心的驅使,有一天,漁夫就躲在廚房的柴堆里,偷窺家中的一舉一動。突然,他見到水缸中的蛤蜊,裂了開來,從殼中走出一位美女,為他整理家務。漁夫既驚又喜,乘著美女不注意時,偷偷將蛤蜊殼藏了起來。然后,走到美女身后,將她緊緊抱住。美女又欲迎還拒。但一時之間找不到蛤蜊殼,只好嫁予漁夫為妻,并為他生了一位兒子。過了三年,有天漁夫回家,見兒子手中握著蛤蜊殼,正在戲耍,他急忙上前,奪了下來,想將殼重新藏起。不料兒子啼哭聲,驚動了在廚房料理家務的妻子。妻子見到蛤蜊殼,就對漁夫說:「妾本是龍女,三年前出海遨游,不巧為君撞見,急化成蛤蜊。才有今日?,F殼重現人間,表示你我緣份已盡。妾也該重返大海。望君自重,好好養育兒子?!拐f完,手捧蛤蜊殼,奔向海邊,一接觸海水,美女迅速進入殼中,隨后即不見身影。從此,消失無蹤。


  此外,據說在宋朝時,有位名叫俞單集的人,曾任地方官。在他的轄區內,有條大河,盛產蚌蛤。當地商人,為了生意,經常請漁夫下河撈取,做成佳肴,以迎合對方的胃口。俞單集心生不忍,常便命屬下,將蚌蛤買來放生。有一天,他親到河邊,見到商人正提著一桶又肥又大的蚌蛤,正要下鍋。于是,他連忙制止,欲以高價收購放生??墒?,卻慢了半拍。只見那商人,已將整桶蚌蛤,倒進熱滾滾的大鍋中。俞單集心生慈悲不忍見之,隨即合上雙眼,口誦觀音菩薩名號。突然,從鍋中,發出一聲巨響,接著光焰四射。眾人嚇得渾身顫抖,不知所措。過了一會,眾人中有膽子較大的,走到爐灶旁,將鍋蓋掀了起來。大家眼睛隨之一亮,只見一只巨蚌裂開,殼中立現出一尊觀音佛像來,其妙相莊嚴,身后長有綠竹。細看之下,全都是珠寶、金玉凋琢而成。眾人方知此乃是觀音菩薩,為度化世人,而顯現的法相。故不約而同地,同聲懺悔。并將此事廣為流傳,后人乃將此形象,贊嘆而尊稱為「蛤蜊觀音」。


  雖然,有認為蛤蜊觀音,乃三十三體觀音之變化身。但僅以見到觀音凋像而已,卻未聞觀音變身,入蛤蜊中為眾生說法之事跡。菩薩的變化身,并不拘泥于任何形象,也不一定非開口說法不可,在各種場合中,以當時的時空環境,適時以不同的形象示現。有時,不啟金口,使人心領神會,其教化功效反而愈為彰顯。


  希臘女神阿芙羅黛,其形象類似中國的蛤蜊觀音。祂是站立在扇貝上的。在羅馬的神話中,阿芙羅黛的名字,是叫「維那斯」,扮演著愛神的角色。這與中國所崇拜的觀世音菩薩之大慈大悲(大愛),寓言相彷,同受歡迎。


  贊偈:


  啟悟蛤蜊觀世音,慈誨愛語殷玄示;無礙神變覺有情,歷劫熏修應微塵。


20180619095305_5156.jpg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