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三觀音~一葉觀音
〝一葉觀音〞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三尊。〝應身相〞為一葉觀音的〝化身相〞既是〝宰官身〞!《普門品》曰:「應以宰官身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」。一葉觀音又稱作「蓮葉觀音」、「南海觀音」、「南溟觀音」。大士乘蓮瓣,浮坐于水面上,隨波飄蕩,悠然自在。觀音菩薩乘一片蓮葉浮于水上故得蓮葉觀音之名。一葉觀音乃佛教徒依照《妙法蓮華經卷七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所載:「由是威神力故,若為大水所漂,稱其名號,即得淺處?!菇浳闹枋?,所繪制的三十三觀世音菩薩應化身像之一。此尊形象,依《佛像圖匯》所繪,其坐于一片蓮花葉上,左膝屈立,左手置放于左膝上,右手垂下,眺望水上,作思維狀?!改虾S^音」相傳是日僧「道元禪師」自中國歸返日本途中,在「南溟山」遇到狂風巨浪,眼見船只將沉沒。此時,道元禪師靜坐祈禱,忽見觀音菩薩乘坐在蓮花瓣浮于海上,風浪遂停,使遇難船只得救。之后禪師自刻其所睹觀音像,安奉于南海普陀山觀音寺。以此故有「南溟觀音」之號。
佛經稱「蓮瓣為葉」,千葉蓮即千瓣蓮,一葉蓮即一瓣蓮,故一葉觀音又名「一瓣蓮觀音」。一葉觀音現宰官身,無論手執蓮葉或乘一瓣蓮花,所呈現的,皆是禪宗解悟:「幻人呈幻事,依幻非真相,真滅幻亦滅,了無相可得。」此外,一葉觀音也是「救水難之身」,如《普門品》載:「若為大水所漂,稱其名號,即得淺處?!刮囊馐钦f,若遇到海難,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,必會漂至淺處。大水也可以比喻為人生的生死大海,人在此海中浮沉,受了種種愛欲的迷惑,以致沉淪墮落。人們若能以理智克服貪欲心,心生慈悲喜舍,必能從驚濤駭浪中漂至淺灘。眾生若在大洪水中漂蕩,遭受溺死之苦時,能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圣名,就可以到達淺處而救。人的命運,人的心,如海水不停不息飄動。佛說:生死苦海,指眾生所居住的地方,迷苦之領域如大海,無邊無際,故稱為「苦?!?。生活在競爭的社會,壓力大,心浮氣燥,身心疲憊,如能靜坐下來,心中默念觀世音菩薩,觀想觀世音菩薩…。您的壓力很快就會減輕下來,變得身心舒暢。當然,平時要發心,遇到困難要信心,才有把握解決眼前的境遇。人類因貪求,所得而不知足。小時候常聽老人家說:「人的心肝、牛的腹肚」。比喻人的貪念欲望無窮無盡,貪心不知足,欲壑難填,因為牛吃草的數量無限,再多的草都能吃下去,牛還會將吃下肚子的草,反芻出來嚼碎后再吞下去,所以牛的肚子,可以無限量地吃草。再多的草都能吃下去。諸苦所因、貪欲為本,求取所愛而不滿足是貪毒,令身心受生死輪回之苦。貪欲之水使生存在這世界的眾生迷妄,貪趣流轉在生滅變化欲海當中,茫茫不能自覺。我們感恩慶幸,佛教可以做為眾生的明燈,終身的依靠。佛陀留下佛法,方便后學學之,去煩惱、除業障。一葉觀音表示普門品中之「宰官身」?!笐栽坠偕淼枚日撸船F宰官身而為說法」。〝宰官〞就是宰相,大官或行政首長等職,掌管政治的公務官員。應該用同等身份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就現同等身份、地位而為說法。觀世音菩薩平等大慈悲心,攝化自在神通力,普濟救度眾生。
典故:
南海觀音、南海古佛來歷
觀音是佛教里的大菩薩,可是在佛典里觀音也沒有一個具體、真實的身世。關于祂的來歷,諸經也是眾說紛紜。有的說在過去無量劫前就已成佛,名叫「正法明如來」《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。稱菩薩是轉輪圣王無諍念的大太子,祂與其弟尼摩共同發愿修行,修成正果后,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二脅侍。另有一說:祂是蓮花化生的,所以有「蓮花之王」的稱號。有的說觀音是公元前6世紀時古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、大菩薩,如此等等。對以上說法,用佛教「三世」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的觀點來看都是可信的,因為觀音久遠以前便已成佛,他為度眾生而游化于三界,隨類化現,自然要現不同身份,有不同身世。但是符合現在菩薩身份的身世則只有一種,那就是釋迦佛門下的觀音菩薩。
作為釋尊的弟子,觀音菩薩還有其專門的弘法道場?!度A嚴經·入法界品》對觀音道場有一段生動而詳細的描述:「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,善男子!此去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。彼有菩薩名觀自在,汝詣彼問?!瓲枙r善財童子,漸次南行,至于彼山,處處尋覓此大菩薩。見其西面巖谷之中,泉流縈映,樹林芬郁,香草柔軟,右旋布地。觀自在菩薩于金剛石上,結跏趺坐,無量菩薩皆坐寶石,恭敬圍繞,而為宣說大慈悲法,令其攝受一切眾生?!?/p>
觀音道場名叫補怛洛迦。補怛洛迦是梵語 Potalaka 的譯音,又作「普陀洛迦」、「布達拉」,意為「光明山」、「海島山」、「小花樹山」等。據史料記載,唐朝時我國高僧玄奘,西藏優婆塞(居士)寂光、月宮等人先后游歷過此山。玄奘大師在《大唐西域記》里還對此山的地形特點作了詳細的描述。據奘師記錄,它的位置在今印度提納弗利縣境內,位于西高止山南段,秣剌耶山以東的巴波那桑山(Papanasam),即北緯8.43度,東經77.22度的位置。觀音道場的位置雖然確定了,但昔時佛教的盛觀已不復存在。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、四川峨眉山、安徽九華山合稱四大佛山,也是四大菩薩觀世音、文殊、普賢和地藏的四大道場。
觀音信仰始于東晉。據史料記載,東晉義熙四年(408年),太原郭宣被關在獄中,心念觀世音,遂被恩赦,出獄后乃為觀音菩薩圣像。這是觀音信仰及觀音圣像見于文獻的最早記載。
相傳此尊及于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,自中國習佛歸返日本途中,驟遇暴風雨于南溟山,舟幾度欲傾覆,道元于船上默禱觀世音圣號,忽見觀音乘一蓮葉,漂浮海上,風浪遂止。平安登岸后,道元禪師自刻其親眼目睹之觀音像,安奉于南溟觀音寺,因此,此尊又稱為「蓮葉觀音」、「南溟觀音」。又稱作「南海觀音」。
另有傳說,觀音居住的普陀山,原來是在印度。古代交通不便,中國佛教徒,欲往朝拜,路途實在太過遙遠,于是挑中了浙江舟山群島中的「梅岑島」。作為道場。梅岑島山明水秀,風光迷人。東漢的梅福,棄官歸隱,即選中此島為他修行之處。故此山以梅福之姓為名,而岑字,是指山小而高的樣子,合稱為梅岑島。梁貞明二年〈西元九一六年〉,日本圣僧慧鍔自五臺山參拜文殊道場時,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神像,清淨莊嚴,心生歡喜,想恭迎回日本供奉,又怕該寺方丈拒絕。于是,偷偷將神像帶走。慧鍔禪師得手后,怕為人所發覺,立即迅速雇船東渡,準備歸國。當這條船駛近舟山附近,忽然從海上涌現出無數鐵蓮花〈但有學者認為,此船誤觸新邏礁礁石群,在驚惶失措之馀,眼花撩亂,誤將礁石當成鐵蓮花也〉,擋住航道,使船動彈不得,如此三天三夜,其船始終無法脫困〈后來,此海更名為『蓮花洋』,即緣由于此〉?;坼姸U師見此異狀,知道定是觀音大士顯化,因此,跪于船首,向觀音神像懺悔道:「弟子因見神像莊嚴,心生歡喜,而又我國佛法尚未普及、神像罕見,故誠心恭請圣像住世我國,供我土人民謨拜禮敬,別無它意。如果因弟子不該強取,或我土眾生無緣供養,弟子就在此地,建立寺院,供奉圣像。」懺禱既畢,船始脫困,并快速駛抵梅岑島下的潮音洞,附近居民張翁,聞得禪師說明來意,欣喜異常,當場應允將住屋捐獻出來,以供養觀音菩薩。并將全島居民招集起來。大家聽說慧鍔禪師這段奇異的遭遇后,都高興地異口同聲贊嘆說:「觀音菩薩愿意住在這荒山孤島,說明我們與菩薩有緣,請師父一塊留下來,為我們開示吧?」慧鍔禪師于是留在梅岑島上弘法,不再返回日本。島上居民稱此尊觀音為「不肯去觀音」,其所供奉之處,亦稱之為「不肯去觀音院」。并把原來梅岑山,改名為「普陀山」,原來的山名,也逐漸被后人所淡忘了。
普陀山面積雖小,卻因緣于此,而聞名天下,香客絡繹不絕。成為佛教圣地。為四大菩薩的四大道場─即四大佛山之一。其島總面積十二平方公里,卻建有慧濟、普濟、法雨等三大佛寺,八十八所庵院,以及百馀處茅篷。島上的洛迦山、普陀巖、潮音洞、紫竹林,在佛教中,皆列為觀音菩薩修行,顯現神跡、教化眾生之圣地。其中以潮音洞,神蹟屢傳,名聞遐爾。
據《普陀山志》記載曰:「元世祖至元十三年〈西元一二七六年〉,丞相伯顏定江南部帥喇歹至普陀山,進謁潮音洞。查無所見。乃張弓引矢,射洞而回。乃登舟,忽見蓮花滿洋〈?!得?。驚異之馀,急忙懺悔,并返潮音洞,誠心禱悔。不久即見觀音菩薩,領善財、龍女,緩緩而過。于是莊嚴神像。并構造殿宇于洞上?!?/p>
又據《觀音感應錄》云:「元成宗大德五年〈西元一三零一年〉,集賢學士張逢山,詣潮音洞,見觀音大士彷彿在洞璧間,次至善財洞,童子倏現于頂上瑞云中。復見觀音大士寶冠瓔珞,手執楊柳枝。護法諸神,翼衛于前,張逢山即率眾頂禮謨拜。祥光滿洞,良久乃隱。」
《居易錄》亦載記說:「清僧行義,由長安薦福寺,至定海普陀山。偕云水僧七人,雨中炷香潮音洞,虔禱愿睹大士慈容。忽見洞中現五色光,光中有大士立像,旁有白鸚鵡。莊嚴妙相,他僧所見者,各不相同,良久乃隱,王漁洋于行義僧人歸途中相遇,因而得知,遂廣為流傳?!?/p>
不但潮音洞屢現神跡,而洛迦山、普陀巖、紫竹林等也各傳靈感。
《普陀山志》說:「清康熙 五十年五月初一 日,知府馬柱石到普陀山,啟建道場,感觀音大士放金色大圓光于清涼山岡。多時方散,兩寺住持作偈記載此事。」
《獪園志異》云:「明張叟,蘇州皋橋人,素尊佛教,喜齋僧。萬歷辛亥春,將赴普陀,瞻禮觀世音,攜一位八歲孫,名張以行。爺倆乘一船,其孫忽見滿船人悉皆繩索縛其手足。急從后牽衣制止之。并偷偷告訴其異。叟大驚,登岸,換第二船,孫復所見如初。又登岸。更求第三船附之。問其孫,答說:「之前二船怪異,其馀則一切正常。」叟聞言,其意未決。忽有二人立于船頭大呼道:「勿乘它船,速速來此,此船甚安穩?!箯堐耪q豫下決之時,彷彿有人自其背后,推他上船。只好抱孫登船。剛坐下來,呼喚之人和推其上船之人,俱不見其蹤。黃昏潮至,前兩船不善迎潮,應時翻覆,全船男女,無一幸免,皆葬身海中。張叟之船,安然無恙。三日后,仁和縣令,出巡江口,檢驗溺水群尸,每人腰際,各有小刀一支。驗知乃強盜之流。為菩薩所不能寬宥也?!?/p>
《獪園志異》所記載的這段靈異報應,實足令人警惕。菩薩雖然慈悲,但護法無情,執法嚴峻,絲毫不爽。在《普陀山志》中,也有記載此類報應者。隨採錄其一、二。
清康熙十一年壬子春,諸軍泊舟洛迦,相約進入大士殿,高聲喧鬧,不能制止。殿中一切如常,依舊清淨莊嚴,惟有軍士,不遵寺規,干擾清淨。直至軍士一踏出山門,毒蛇如蝟,張口噴毒,諸軍懼之,而爭相奔逃。又有勐犬,成群出噬,進退失守,死傷無數。時人認為,此乃護法神靈,警告無道軍人之報。
又:清康熙四年五月間,有西洋人到山,住半月。盡偷盜鑄佛幡幢等物,運往日本貿易。得金二十馀萬。將歸本國,船忽失火自焚,俱溺死于海中。人若行為奸佞邪惡,所行不義,終不為天理所容也。
贊偈:
乘蓮一葉觀世音,解縈眾生煩惱結;法音常轉廣長舌,定慧等持契果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