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丰资本,股市资金杠杆,炒股配资股票,配资在线炒股配资

三十三觀音~持經觀音

2018-06-11
瀏覽次數:19 次
返回列表

  持經觀音亦稱讀經觀音,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三。〝應身相〞為持經觀音的〝化身相〞既是〝聲聞身(梵文 Sravaka 的譯音)〞!箕坐崎嶇巖石上,左手放在膝蓋上,右手持經卷狀若讀經。以象徵手持經卷為眾生說法之意。也有一說是持經為聲聞身,即「聲聞觀音」,以觀世音菩薩之慈悲大愿,引導眾生開悟。因此,持經觀音又稱聲聞觀音。《普門品》曰:「應以聲聞身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。」「聲聞」是指聞佛聲教,悟出四圣諦理,斷三界見思惑,進入涅槃的聲聞僧,經典又代表著智慧的象徵,此觀音因手持或閱讀經卷而得名。其〝應身〞法相之特徵為持經書或安坐于巖石上閱讀經書。


  四諦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為佛教之基本教義,幫助生死解脫的唯一方法。依四諦之道理,開悟的眾生稱為「聲聞」。當聲聞者看到觀世音菩薩手持經卷,聽了如來以佛法得道的形象,就知道要修行了。后世學者學修小乘,依四諦法于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成就生死解脫之根本方法,是羅漢之一,即是佛弟子。


  四諦之〝諦〞是指真實的道理?!救鐏硭f之法理,真實不虛稱為「諦」】。


  ◎四諦:一、苦諦。二、集諦。三、滅諦。四、道諦。


  ※苦諦:指苦的報應逼迫身心之狀況。宇宙一切萬法皆假相,不真實無永遠存在,但眾生處于世俗,貪欲愛念,苦樂迷惑,身苦心惱,違系生死而苦。


  ※集諦:招聚之意。集─為聚苦之助緣,眾生貪、瞋、癡,愛欲、執著,將所造之惡業,日積月累聚集,引來果報,使身心疲累是苦的原因。


  ※滅諦:滅─斷除苦之根本。滅除愛欲、憂慮、災厄,生生死死相續不斷苦之系縛,才能獲解脫自在。


  ※道諦:道─能通之意?!缚唷纭怪サ?,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修學的方法很多,眾生隨自己的因緣,選修實踐得證菩提之果。


  ◎〝八正道〞為四諦中「道諦」,為眾生解脫修行的方法。


  一、正見:正確觀察苦集滅道,四諦及三世因果的道理。


  二、正思惟:心無邪念。


  三、正語:說真話、言語無虛假。


  四、正業:戒殺、戒偷、戒邪淫、戒妄語、戒飲酒、行為正當,身心清淨。


  五、正命:以正當的方法維持生活。


  六、正精進:消除惡習,已生惡令斷,未生惡令不起,未生善令生,以生善令增長。


  七、正念:專心憶念善法。身體、感官、心靈,均非我,我所,故無我可得。


  八、正定:依佛道修學而入禪定。


  ◎戒、定、慧三學:


  一、戒學:戒法為佛陀所制,防身、口、意所作之惡業,保護六根,實踐佛道之基礎?!附洹故怯脕矸婪侵箰?,出家眾及在家信徒之戒規。


  五戒: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,是出家或在家弟子必須尊守的基本戒。(出家眾沙彌戒、具足戒、菩薩戒。)(在家眾五戒、菩薩戒。)


  二、定學:「定」可摒除雜念,修定可以滅貪欲、瞋心。


  三、慧學:「慧」由「定」而來,慧能破除迷惑,斷除煩惱身心清淨,對事物辨別明了,顯發本性去除愚癡。


  以「戒定慧」三學及「八正道」真理正確修學,實踐修行正道正理,可免于〝集苦〞超脫「苦、集」二諦,滅除眾苦于理想境界,悟真空之理修行成道。


  今日佛教所流傳之法系佛陀開創,弟子們于釋尊涅槃后,將自己所聽耳聞,以口傳方式匯輯而成。在五世紀由祖師于印度求取梵文典籍,經過漢譯而成為今日之佛學教材。佛經敘述記錄佛陀生平事績,如何了脫生死,反對階級、財富、名譽地位,提倡平等制度,用理論、客觀闡述,所以佛經是佛陀教學,教法之代表。在各地所建藏經閣樓,圖書館等,皆是收藏經典的書庫,法華經、金剛經等經中記載授持佛經之殊圣。持經也是當今佛教徒,常見修行方式之一。人心貪欲、憎惡、迷妄,身、口、意行諸惡行,淪于三途,招至惡報難以解脫。觀音手持經卷表示說法,提醒人們要修行。


  佛弟子藉以持誦經典,知道經中的道理,以及了解佛、菩薩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心,將眾生從罪惡、恐懼中解救出來,讓作惡者不做,生惡者不生。佛法如世間之良醫,治療眾生之病藥。年紀大的老菩薩皈依學佛,聽聞出家法師弘揚佛法,知道佛陀因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,體悟人生無常之苦,認真修行開悟解脫。因而發愿心服務大眾,做義工,護持三寶,參加佛寺舉辦的梵唄課程,學唱誦、法節儀規。有些老菩薩本來文字認識不多,由于愿力、信心、耐心勤奮學習,常常抽空讀誦經典,回向法界眾生。日積月累幾部佛經便可朗朗上口,念咒語、經文快速又能背誦,并非常歡喜將學習的經驗分享給大眾。


  長期讀誦經典,可以修定,忘卻心中煩惱、掛礙。深入經典道理之中,祛除心里的怨恨、執著,處理事物增加信心膽識,而且受佛經理論的薰陶,了解經典中的道理,提升知識領域,啟發智慧,深信因果,約束自己的行為不造業。


  很多居士大德每天讀誦經典,自己修學得利益,又回向眾生結善緣,并將「持經」視為與吃飯一樣重要,要吃飯就要讀誦佛經,養成習慣不間斷,成為每天必修的功課,誦讀大乘諸經典或書寫,獲無量功德及感應靈驗。


  佛經紀錄佛陀在世所說的道理,后學者以教理經典弘揚,為人解說佛經、法理,功德不可思議;護持經典、佛法,宣揚流傳佛陀所說之法理經教,利益眾生。虔誠學佛的居士發愿心,每天持誦經典,依法修持信心不退,所得功德無法計算,有恒心受持諷誦經法,得佛菩薩護佑加被,消除業障,得辨才智慧,圓融無礙。


  學佛者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作為早課,從普門品中知道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以聞聲者救度眾生苦厄。有任何困難,只要專心一意,稱喚祂的名號,菩薩即刻前來幫忙救助,解脫種種苦惱。


  「身苦」老、病、死,「心苦」貪、瞋、癡。〝苦〞令人煩惱終日不安,觀世音菩薩慈愍眾生,示現聲聞之身,說四諦法教化眾生。信心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得無量福、滅無量罪。


  典故:


  《不空羂索經》云:「誦是咒者,可得二十種利益,復獲八法也。其一者,臨終前,見觀自在菩薩,作比丘像現前慰喻勸導?!褂^音變化比丘度亡導引,即聲聞身也。此尊之形象,乃坐于崎嶇的巖石上,右手持經卷軸,左手安于左膝上。身穿天衣,胸前瓔珞、佛珠莊嚴其身。頭捲妙鬘。圓光環繞。


  《觀音靈感錄》記載說:「唐文宗御膳烹雞卵,忽聞鼎中群呼觀世音菩薩,悽愴之聲,不絕于耳。監宰惶恐,據實上告。文宗派人探驗,回報如實不虛,帝因而嘆曰,吾不知佛神力乃若是。于是下令,從今后,不得用雞卵佐食?!股鲜鲇涊d,或許出自誤傳,蓋因卵尚未孕育成形〈雞〉,何來呼救之聲?恐有誤也。


  宋普明禪師,崇寧二年,八月即望,在上天竺獨坐期堂,三月已滿,忽見一老僧,對他說:「汝當演示三乘。頓漸齊行,便可廣渡情。」普明禪師問將何法度人?僧云:「吾觀此土人,與觀世音有緣。可將菩薩行狀,略說本末,流行于世,供養持念者,福報無盡?!拐f完,僧即消失無蹤。于是普明禪師,即編觀音本行經。此經編成之日,忽見觀世音菩薩,現紫金相,在彩云中,良久而隱。眾人皆見,莫不頂禮贊嘆。


  唐法常法師,南陽白水人。課業行道,勸世度人,日夜精進。嘗于中夜,至佛堂中,見觀音菩薩,自外而入。上住虛空,佩服瓔珞,手持經卷軸,全身佛光。良久方隱。


  持經觀音之由來源自于唐朝末期戰亂頻傳,蘇杭一帶百姓惶惶不安,臨安縣錢鏐為人正直心善,忠肝義膽,眼見這溷亂世道,意欲起兵保東南一域,但缺乏糧械,又怕落個犯上作亂的罪名,心生憂慮,遲疑不決。某夜,他忽夢觀音對他說:「錢鏐,你莫要躊躇,你既有保障東南一帶,救民于水火之心,這就是一片難得的善念。天祐善人,會保你百戰百勝」。


  在夢中,錢鏐也把自己的擔憂告訴了菩薩,觀音說:「你不要顧慮,不必畏縮,你須知道,為人要千臂千眼,才能做得千秋大業。你勿須遲疑,盡管放心做去,東南無數生靈惟系爾身。你起兵成功以后,望爾皈依佛門,能慈悲為懷,利益更多眾生。果能如此,你可在二十年后到天竺山來找我」。錢鏐醒來,信心百倍,很快組成了一支大軍,所向披靡,屢建奇功,東南半壁固若金湯,百姓安居樂業。錢鏐也由蘇州太守晉升于吳越王。


  二十年后,錢鏐照約定到天竺山尋訪觀音菩薩。途中遇見一位坐于巖上正持經閱讀的僧人,錢鏐以為此僧人是觀音化身,便上前跪拜并告之原因。那僧人急忙放下手中經卷扶起錢鏐,恭敬還禮,說道:「大王,我不是菩薩,吾乃貧僧一空,昨行山過路,遇見觀音即坐此白巖上持經閱讀,我上前禮拜。祂附囑我在這里恭候大王,并讓我傳言:大王已功成名就,廣受百姓愛戴,如能藉由大王的威德力來宣揚佛法,收效必大,望大王能在這方面多積功德?!?/p>


  一空僧人又言:「現在還不到大王皈依的時候,祂暫不收留你,待將來機緣到時,菩薩自然就會來渡你」。錢鏐一聽,尤感觀音關愛點撥之恩,并發愿在此山賜建一座讀經庵,誠請一空僧人來主持。幾個月后,佛庵落成,庵內塑造了一尊莊嚴的觀音菩薩,其造型為趺坐看經的法相。據說那法相座下之石凋蓮臺,就是用菩薩坐過的那塊白巖石凋成的,當時人稱「持經觀音」,亦稱「讀經觀音」。


  贊偈:


  聲聞持經觀世音,覺照內明光嚴飾;最勝境界微妙智,不循根塵歸元真。


20180611150557_3593.jpg

搜索